思覺過敏齊關注 及早正視可預防
黃珮詩
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
精神醫學系臨床心理學家
不少人接觸到例如花粉和海鮮等的致敏原,身體便會出現過敏症狀。然而,除了「有形」的致敏原,「無形」的壓力也可以使我們出現「思覺過敏」。
一般情況下,大腦能調節對環境的敏感度,選擇性接收較重要的信息。不過,大腦調節系統或會在壓力下失靈,使人對環境產生錯覺,誤以為受威脅而作出過敏反應,出現「思覺過敏」。
「思覺過敏」可分為「思想上」及「感官上」的過敏,雖然尚未成為疾病,但卻是值得關注的精神健康狀態。
思想上過敏的人會出現多疑、容易認為被人針對等的感覺。曾經有一位女士因為工作壓力而出現「思覺過敏」,聽到同事移動椅子或是使用釘書機時,便以為同事在暗示她工作效率低。她在接受認知行為治療、學習以其他角度去理解事情後,過敏情況慢慢消退。
感官上過敏的人則會出現輕度或短暫的疑似幻覺、幻聽等,例如以為有人呼叫其名字、聽到嘈吵聲音等;部分人甚至會嗅到垃圾及燒焦的味道、感覺皮膚被蟲咬等。
部分出現「思覺過敏」的人或有家族病史,即近親曾患思覺失調等有關疾病,同時過去一年出現個人衞生、工作或學業表現轉差等明顯生活功能下降的情況。
一項外國研究顯示,若不理會「思覺過敏」的情況,逾三成人士或會在未來三年演變成思覺失調或其他情緒病。因此及早識別,可預防情況惡化,建議市民可留意自己過去一年有否出現錯覺或幻覺、變得多疑、突然與人疏遠、情緒大變、易怒、間中自言自語或行為反常等的情況。
有需要幫助的人士可多與家人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。而身旁的家人或朋友出現上述症狀,我們也應予以關心,邀請對方嘗試敞開心房,切勿矮化對方或不置可否地說「好快無事」輕輕帶過。請記住陪伴永遠是最佳良藥!
如欲了解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有關「思覺過敏」的計劃,可瀏覽此網址或致電5965 4659查詢。
<刊載於《am730》,2021年1月18日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