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Column Writing

學習控制憤怒 保護腦部健康

Date:

29 Nov 2020

00:00:00.000

to

00:00:00.000

學習控制憤怒 保護腦部健康

Speaker(s):

陳友凱教授, 王名彥

Organizer(s):

am730

Details:

陳友凱教授
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
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

王名彥
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
精神醫學系博士研究生

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令人不快、甚至憤怒的事。然而,「憤怒」這反應並非壞事,是人類以及動物感覺被威脅或遭受不公平對待時,都會出現的一種基本情緒。

在生物學角度而言,「憤怒」甚具價值,而它亦特別在群體生活中擔當重要的角色。當有個體在建基於公平合作的群體生活中,感覺合作基礎受到侵犯時,「憤怒」的表達可被視為提示群體須注意及處理的一種訊號,從而達致群體之間互相合作、相互共存。

回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當我們感到憤怒時,有時可能很難釋懷,甚至會反覆想起、鑽牛角尖。然而,根據一項外國的綜合文獻研究顯示,長時間回想起令自己憤怒的事,會減弱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及腦細胞再生的功能,使分析力及自制能力下降、令個體變得敏感、更容易動怒。如果這種惡性循環周而復始,個體或會感到無助;若調節不當,或可將自己推向深淵,困在自製的「籠」裡,甚至引發更嚴重的抑鬱及創傷後壓力症症狀。

要避免這些情況發生,我們不是不能憤怒,但最重要的是嘗試好好控制及處理憤怒的情緒,而不是被它控制。首先,我們可以從「源頭」著手,要意識到長期處於憤怒情緒,可嚴重影響精神甚至腦部健康;其次是減少接觸或接收能令自己動怒的資訊,例如選擇性地減少閱讀某些新聞;即使接收到有關資訊,亦可以提醒自己不要過分放大憤怒的情緒。最後,當你發現做任何事都無法改變令你動怒的事情,有需要時可以向專業人士求助,了解如何更適當地處理自己的情緒。

<刊載於《am730》,2020年11月30日>

URL:

Material:

Photo(s):

Delet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