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Column Writing

認識「心理損傷」 助紓症狀

Date:

8 Nov 2020

00:00:00.000

to

00:00:00.000

認識「心理損傷」 助紓症狀

Speaker(s):

陳友凱教授, 王名彥

Organizer(s):

am730

Details:

陳友凱教授
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
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

王名彥
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
精神醫學系博士研究生

世界各地恆常面對大型壓力事件,而新型冠狀病毒病(COVID-19)其實只是眾多壓力源的其中之一。以香港為例,在2020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前,市民已經歷了數個月的社會事件。過去的研究或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團隊的大型調查「心之流」(HK Flow Tool)均顯示,伴隨著一連串災難性事件的,往往是精神疾病症狀的飆升。社會衝突及病毒爆發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壓力源同時出現並持續,無疑對我們的精神健康及處理能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
不少透過評分量表進行的問卷調查,發現到精神疾病症狀有上升的趨勢時,便慣常地推斷為「精神疾病個案病發率增長」,也意味著精神疾病患者增加;然而,事實或非如此。要正視這些新出現的精神健康危機,大家應小心、不要簡單的把所有「心理困擾」的跡象,都當成爲原發性的「疾病」處理。相反,當外來的災難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病因學角色時,「心理損傷」這個概念比「精神疾病」更為合適。而將病因由個人層面歸因於外在環境,能有助減少市民對於情緒困擾和精神疾病病徵的負面標籤,從而促進市民尋求專業幫助的意願。

在當今的全球環境中,社區持續出現災難性事件的情況愈趨普遍,在個別地區中出現的大型「精神損傷」經歷,有機會在全球不同地區蔓延。因此,保護市民免受長遠心理損傷的影響,應是全球優先處理的精神健康議題。

<刊載於《am730》,2020年11月9日>

URL:

Material:

Photo(s):

Delete
bottom of page